这位监狱民警的“爱好”是禁毒志愿服务 (2021-06-30)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上海法治报》对四岔河监狱民警王海多年来热心禁毒公益事业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网上为戒毒人员和家属免费提供法律和心理咨询服务,自费购买“毒品仿真模具”前往学校、社区宣传毒品预防知识……这是今年55岁的王海近年来在业余时间最常做的事,他说自己没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自从开始了禁毒志愿服务,这便成了他的最大的“爱好”。
王海是上海市四岔河监狱的民警,同时也是一位禁毒志愿者。十多年来,王海将禁毒从本职工作转化为“业余爱好”,用不断的志愿服务维系着与禁毒的“缘分”。
身边熟人成了戒毒对象
王海宣传禁毒知识“禁毒法第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志愿人员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和戒毒社会服务工作。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公民、组织开展公益性的禁毒宣传活动。成为禁毒志愿者是法律支持的事,而且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尊敬和信任,哪怕辛苦一点、多做一点,也都是值得的。”从有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经验的民警到禁毒志愿者,王海与禁毒的联系要从18年前说起。
王海自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司法警察,2003年因工作第一次管教戒毒人员。当时王海作为一名执法者,对如何管理教育戒毒人员有些“头疼”,“那时候毒品还是以海洛因为主,全国的毒品形势都很严峻,对如何开展戒治工作经验不多。”王海回忆,“虽然宣传、打击的力度不小,可是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却没有减少,而且每次大巴送来的戒毒人员里总有前不久才出去的熟面孔。”
那些年里,王海见过身份、年龄、经历各异的戒毒人员,亲眼看到毒品对他们的身体、精神,以及对家庭的伤害。可让他印象深刻的却是一个真正的“熟面孔”。
王海的工作单位在江苏大丰,每次回上海都要乘坐班车,时间久了便和一位承包班车的老板熟了。王海知道班车老板生意做得不错,赚了不少钱。可是,2008年,王海却从一辆押送戒毒人员的大巴上看到了班车老板的身影。王海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看错了。而见到王海等熟悉民警,班车老板羞愧地捂住了自己的脸。
“他后来好像没能成功戒毒,为了满足毒瘾,一辆辆车都变卖了,身体也不行了……”因为是熟悉的人,王海更深切地感受到毒品的破坏力。
转变身份继续发挥所长
王海讲解戒毒知识
吸毒者就是违法者,他们要戒毒是不可能的。这是王海曾经的想法。让他发生改变的是一场讲座。
虽然戒治工作难度大,但对戒毒康复,各方都在努力探索可能的方式方法。2009年,王海所在单位邀请上海阳光(雨露)戒毒防复吸指导中心(下简称阳光雨露中心)主任分享戒毒康复工作经验,那场讲座中关于“吸毒者是病人”“毒难戒、毒能戒”的理念分享让王海眼睛一亮,“原来帮助戒毒人员康复不能只是‘管’字当头,还需要其他方式方法配合。”
讲座上的内容意犹未尽,王海下班后又联系阳光雨露中心,了解相关的戒毒康复工作方法。自那之后,王海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了解相关戒毒康复知识。同时,随着教育戒治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王海不再认为“戒毒是不可能”的。
2014年,因工作变动,王海成为了一名监狱民警。“原来从事戒毒工作的经验、学习的禁毒知识突然就要这么丢了,有点可惜。”王海坦言,他不舍得放弃近十年工作、学习积累下的经验,总觉得这些经验能帮到一些人。
后来,王海得知阳光雨露中心需要志愿者在网上回答网友咨询、参与个案帮教后很高兴,“终于不会因为无用武之地而武功全废了。” 就这样,王海开始了他的禁毒志愿服务。他在下班、周末的空余时间回答网友们关于禁毒的相关问题,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帮助阳光雨露中心的戒毒对象和家属,巩固戒毒成果。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王海还自学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上海eap职工心理管理执行师培训。 “我觉得当禁毒志愿者,想要更专业地提供服务,身、心康复总要占其一。”王海表示,他在工作中发现吸毒者的心理多与常人不同,因吸毒而心理扭曲的不在少数。而要戒除毒瘾,拥有健康的心理更为重要。在工作中接触过心理团训的王海看到了心理咨询的效果,便决定自学心理知识,从专业角度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有效帮助。
“大道理”不如“接地气”
王海为青少年讲解禁毒知识禁毒志愿服务这些年,让王海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失败”的案例。王海回忆,大约3年前,他参与了一位康复者的戒治帮教服务,那是一位才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小王。初与小王相识,王海便觉得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因为朋辈影响吸食了冰毒。对小王,王海倾注了很多精力,也充分获得了他的信任。可是让王海没想到的是,小王后来还是复吸了。当警察联系王海告诉他,小王因为和朋友在酒吧“溜冰”被查获时,王海有点懵。
“一方面,我很心痛他竟然重蹈覆辙了,另外我也奇怪,为什么联系的不是他父母而是我?”后来,王海“反省”了整个帮教过程,“孩子害怕父母对他责惩,所以被查后第一个想到的是联系我,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工作还不到位。如果在帮教的过程中,让小王的父母一起参与,让他们掌握一些后续照管沟通的技巧,或许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关心支持陪伴小王,小王也就不会走到那一步……”
事到如今,王海还在为小王感到可惜。“相比吸毒后艰难的戒治工作,树牢第一道防线,从一开始就不要碰毒品就显得更为重要。”王海感叹。
2019年,王海在上海志愿者网上进行注册,拥有了志愿服务证。他的禁毒宣传工作也从线上转到了线下,从阳光雨露中心扩展到了更多的学校、社区、戒毒所。近年来,王海自费购买了整套的“毒品仿真模具”、制作禁毒知识宣传课件,业余时间前往上海市闵行区明强第二小学、盐城市大丰区义工联、上海农场社区等地宣传毒品预防和脱瘾知识。王海走进学校进行禁毒宣传王海觉得给学生、社区居民讲禁毒知识比帮教戒毒康复人员“简单”,不过这份“简单”也是建立在摸索的基础上。
王海坦言,起初他讲禁毒知识也是在网上找一些人人都知晓的“大新闻”“大人物”“大道理”,但实际反馈效果并不好,他进行了分析,“这些信息,大家都看得到,也可能都看过,或者觉得离自己很远,所以不感兴趣,反而是那些与他们接近的‘小人物’‘身边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王海重新归纳整理,在讲述毒品危害时融入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不同的宣传对象讲述“接地气”的真实案例,反馈效果果然好很多。
而王海也随着毒品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能老是吃老本,也要学习新的毒品知识、戒毒康复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服务。”
“永远不要吸第一口”
王海成为禁毒志愿者后的确有点忙,但作为一名监狱民警,王海没有因为禁毒志愿服务而耽误工作,偶尔还在工作中运用禁毒知识化解一些“疑难”。王海记得曾有一名服刑人员周某,经常眼睛发直、傻笑,反应也似乎比常人慢半拍,由于他的异常表现,监狱曾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但经诊断并不是精神疾病所致。
在周某即将刑满释放时,王海因工作职责要与他进行个别谈话。王海根据习惯,翻看了周某所有的档案资料,在个人经历中,一段因贩毒在异地服刑的记录引起了王海的注意。王海结合整体情况分析,周某恐怕有吸毒史。
谈话时,王海开门见山地询问“以前吸过毒吗?”周某支支吾吾地回答表示,吸过,但是很久不吸了,也吸得很少。但是王海却说出了他的涉毒经历和对他吸毒情况的推测,没想到全部说中了。周某有点慌乱,王海安抚他的情绪后告诉他,他的异常表现很可能就是长期大量吸食合成毒品对大脑产生的伤害,之后不能再继续吸毒,否则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同时,王海也与主管民警进行沟通,根据实际“病因”,对周某采取相应后续管教措施。
能在本职工作中运用到禁毒知识,王海觉得很欣慰,而身边人的支持,也是他继续坚持禁毒志愿服务的动力之一。 “其实一开始家人、朋友也有点不理解,花那么多精力时间,又不赚钱,有时候还要自掏腰包,干点其他什么不好?”王海也不争辩,只是安抚家人,自己也没其他爱好,做禁毒志愿服务自己能长知识还能在网上、学校、社区帮别人,挺好的。后来,家人也渐渐接受了王海的“爱好”,身边有人出现禁毒相关的疑问时,还会“推”王海去帮忙。
从不舍得“废弃武功”,到越做越有劲,意外收获尊重和信任,这些年来,王海一直循着“毒难戒,毒有希望戒”的理念默默做着禁毒志愿服务,希望给戒毒人员和他们的家人信心与专业建议,坚定地走上戒毒康复之路。但被问及想以禁毒志愿者身份对更多普通人说什么时,王海用加重的语气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永远不要吸第一口,沾染了毒品再要戒,就不是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