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新闻通气会“监狱戒毒实事项目”专场-国际云顶yd4008

市司法局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新闻通气会“监狱戒毒实事项目”专场 (2021-09-16)

  今天上午,市司法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新闻通气会第二场“监狱戒毒实事项目”专场顺利举办。会议聚焦市司法局18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中监狱管理局、戒毒管理局项目推出以来的实施情况进行介绍。

微信图片_10.jpg

  据悉,监狱管理局“为服刑人员家属依法办理社会事务等提供方便”项目,旨在推动各监狱为服刑人员家属依法办理动拆迁、房产买卖、民事诉讼和婚姻家庭等9类事项提供方便,维护服刑人员家属的合法权益,助力一方平安。

  戒毒管理局为推动“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跟踪回访活动”项目,组织280名民警成立回访工作组,对近三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上海籍人员进行“应见尽见”回访、“应采尽采”问需、“能帮尽帮”解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监狱管理局:为服刑人员家属依法办理社会事务等提供方便

  为着力打造与群众的“连心桥”,监狱管理局立足主责主业,系统梳理9项便民服务举措,并推动举措切实落地。据悉,9项便民服务举措聚焦老百姓急难愁盼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涵盖了服刑人员亲属办理涉及服刑人员动拆迁、房产、婚姻、民事诉讼等事项。

  提篮桥监狱民警为配合地区做好刑释罪犯稳控工作,给街道为65岁孤寡精神病刑释服刑人员戴某办理困难补助提供方便,赴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提供其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病鉴定材料及其他病情材料。

  军天湖监狱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紧盯“审核”与“开通”环节办理,优化服刑人员亲情电话开通流程,在确保监管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服刑人员亲情电话办理周期,解决服刑人员家属急难问题。

  周浦监狱推出“法律护航智能服务卡”,并在会见室供服刑人员家属免费领取,为服刑人员家属与监狱沟通联络搭建桥梁的同时,将服刑人员服刑期普法教育继续延伸,助其回归社会后获取法律支援提供便利。

  新收犯监狱制定《“为民办实事”应答指引工作手册》,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落实“首问责任制”,及时回应服刑人员家属合理诉求。

  据监狱管理局狱政管理处副处长黄薇介绍,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截止7月底,监狱管理局总计接受会见现场及热线咨询9468次,开展监狱相关工作制度解读2958次,办理涉及动拆迁、房产处理、婚姻和民事诉讼等事项788件,办理公证员、律师等有关人员来监办理身份材料和证明材料的审核接收或转递1900件,申诉、控告和检举等相关材料登记收集303件。

  多家监狱收到了来自罪犯家属送来的20面锦旗和近30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如五角场监狱一名罪犯家属在信中写道:“这些人民的公仆,你们个个忠于职守、热情、耐心、周到地对待我们每一位犯人家属,使我面临破碎的心强烈感受到一股股暖流”。

  自封闭执勤以来,虽然人员进出受限,但真诚对待每一个服刑人员家属的合法合理诉求的理念始终如一。封闭执勤后,南汇监狱服刑人员刘某家中因房屋拆迁安置事宜需要办理,监狱通过传真方式为刘某家属将相关材料传真到狱内,并安排刘某书写委托授权书,随后,通过非接触方式交给监狱大门外的刘某家属,确保了刘某家属房屋拆迁顺利办妥。经过办理拆迁安置一事,刘某家属体会到了监狱民警的真诚,急他所急迅速帮助其解决了面临的困难。

  9月1日起,监狱管理局还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事项进一步扩容,新推出“统一规范全局各监狱开具‘在押罪犯服刑证明’的格式”举措,便于罪犯家属及民政、电信等部门办理相关业务时使用。通过不断深化落实一系列务实便民举措,不仅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监狱工作的满意度,展示了新时代监狱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形象,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实现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戒毒管理局: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跟踪回访活动

  戒毒管理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戒毒专业优势,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开展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跟踪回访,坚持“应见尽见”“应采尽采”“能帮尽帮”,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努力服务平安法治上海建设。


关键词一:应见尽见,摸清底数“准、全、实”

  面对“大体量面访,快节奏推进”的工作考验,戒毒管理局形成1个推进办 5家戒毒所专班 5类工作组的“1 5 5”组织架构,精心选派280名民警组成36个工作组,在市禁毒办和全市社工组织的支持配合下, 深入全市16个区174个街镇,按照“准、全、实”的标准,对2017-2020年回归社会的6000余名上海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解除强戒人员”)开展全员全覆盖跟踪回访,排摸毒品治理隐患,化解潜在风险矛盾,落实平安关爱举措,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服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二:应采尽采,当好“扫雷”急先锋

  为全面真实采集解除强戒人员生存现状和现实需求,回访民警运用“三见面、一查阅、一问卷”方法提升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见面”,即同解除强戒人员本人、家庭成员、禁毒社工见面;“一查阅”,即查阅解除强戒人员社区康复执行相关记录;“一问卷”,即开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重点了解解除强戒人员回归社会的现状需求、戒毒巩固的经验体会以及回归社会后的“急难愁盼”问题。)

  同时,重点关注解除强戒人员中的不稳定因素,协助地区加强对复吸高危风险排摸和肇事肇祸苗头的预警管控,联手地方,稳妥处置处置突出矛盾15人次,有效服务社会面稳定。

  比如,解除强戒人员康某出所后因无证驾驶曾被行政拘留15日,回访过程中表示仍会我行我素,回访民警对其开展细致教育,告知相应后果,引导其提高守法意识,防止肇事肇祸。同时,立即将情况反馈属地社工,确保后续持续关注。

关键词三:能帮尽帮,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不少解除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和家庭困难,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帮扶,极易重新走上违法犯罪或复吸道路,因毒致贫、因毒返贫、自暴自弃、肇事肇祸等风险隐患较大。

  戒毒管理局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源,努力争取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针对解除强戒人员及家属反映较为集中的“安置就业难”“婚姻修复难”“子女照管难”“病残赡养难”“孤老无依难”等五类急难愁盼问题,认真梳理,形成7大类27项帮困服务清单,依托司法行政系统内监狱、戒毒、社区矫正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平台,对接协调全市50余家行政和执法部门,积极引入14个区就业促进中心、120余家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落实就业安置和帮扶297人次,调解家庭矛盾、落实子女爱心助学44人次,落实权益保障、心理咨询和康复指导549人次,全力服务社会面稳定。

  如解除强戒人员姚某因吸毒史多次求职无果,依靠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和母亲2000多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迫切希望能在青浦区就业,便于赡养居住在青浦朱家角的年迈多病母亲。

  回访民警于5月25日驱车50公里到浦东某镇对姚某开展面访,并于次日上门家访慰问。核实相关情况后,工作组第一时间制定针对性就业帮扶方案,随后马不停蹄地先后走访青浦浦东两地相关部门咨询并帮助姚某成功办理就业困难人员证明,后又带其接洽面试数家爱心企业。经历9天高效奔波,姚某终于成功应聘到餐饮岗位。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解除强戒人员陈某某身体差、无工作、无低保,读初中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家人生活来源仅靠陈某某姐姐接济,处境十分困难。戒毒民警核实情况后,自发组织助学捐款,并约定资助陈某某女儿至高中毕业。

  解除强戒人员黄某因吸食毒品导致家庭破裂、经济贫困,唯一的女儿身患大脑中动脉瘤,医药费无着落,又面临中考。戒毒民警多次走访街道,联系医院,为其申请大病救助及帮扶金,并动员戒毒民警捐款,助其减轻孩子手术负担、渡过当下难关。

  解除强戒人员张某担心吸毒经历被公开后遭受歧视,终日焦虑、抑郁烦闷。回访工作组戒毒民警得知后,积极联系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同事进行专业干预,并邀请成功戒毒人员协助开展心理疏导,鼓励加入“四叶草”禁毒志愿者团队,后张某焦虑情绪明显缓解。

  “挽救一个人,就是帮扶一个家庭,就是平安一方社会。”在开展跟踪回访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戒毒民警结合回访工作亲身体会,形成了有血有肉的帮扶案例220余个。

  市司法局戒毒教育矫治处处长谷超介绍,不少解除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和家庭困难,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帮扶,极易重新走上违法犯罪或复吸道路,因毒致贫、因毒返贫、自暴自弃、肇事肇祸等风险隐患较大。这些回访中总结出来的生动案例,既反映了开展跟踪回访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也对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下一步,戒毒管理局将联合上海大学国际禁毒政策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进一步对此次跟踪回访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与信息整合,科学评估解除强戒人员操守保持和社会康复情况,提炼戒毒科学方法手段,探索戒治一体化策略举措。


网站地图